百廿风华正茂,十年扬帆起航!5月20日上午8:30,庆祝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十周年暨航空航天及力学战略发展高端论坛于玉泉校区邵科馆117报告厅隆重举行。
大会分为航院十年及特邀报告两个部分。
首先,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朱世强为大会致辞,他介绍了浙江大学120年的办学历史及近年来浙江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他肯定了航空航天学院建院十年间在各方面做出的显著成绩。他表示,学校的发展,依托于学院的发展;一流大学建设,依托于一流学科建设。最后,他期待航院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接下来,由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邵雪明从“感恩十年”、“发展十年”以及“未来十年”三个方面对航院十年的发展作了完整的介绍。成立于2007年的航空航天学院,是学校最年轻的学院之一,但在短短十年中,学院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其中,邵老师详细介绍了航院十年的十大成果(进展),展示了航院成立十年以来,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各类创新性科学研究。在这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科方向突出,交叉优势明显,基础与应用并重,相关战略发展得到彰显。
最后,邵老师对学院未来十年的发展作了展望,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六高强校”战略,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科发展趋势,立足航空航天和力学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方向建设为牵引,不断推进跨学科交叉,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把航空航天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学院奠定基础。
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博学求真,问天致远,一代代航院人将秉承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以发展航空宇航与其相关的力学等学科为目标,开拓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勇攀科研高峰!
大会的第二部分为高端论坛特邀报告,学院邀请了沈荣骏院士、张彦仲院士、张荣桥研究员以及袁荒教授为在场师生做了四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报告。
沈荣骏院士做了论坛的第一个报告――《发展中国航天,建设航天强国》,他主要回顾了六十多年来中国航天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航天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未来航天工程的建设。
沈荣骏是我国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任原重点单位或重点任务科工委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装备部首届创新贡献特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张彦仲院士做了论坛的第二个报告――《C919与C929大飞机工程》,他回顾了我国研制大飞机的艰辛历史,虽然过程坎坷曲折,但自主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大飞机一直都是我国航空人共同的梦想,他详细介绍了C919及C929的研制过程及我国大飞机与空客、波音等国外大飞机的对比、并展望了我国大飞机及航空事业未来的发展。
张彦仲是我国航空系统工程专家,剑桥大学博士,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主持研究提出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方案。获国家级、部级奖11 项。
张荣桥研究员做了论坛的第三个报告――《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展望与思考》,他回顾了我国深空探测发展的历史,对目前我国深空探测发展提出了科学目标、科学载荷、环境及其适应性、大推力火箭、自主导航控制、数据传输、能源与动力等七个方面的思考,并对未来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做了展望。
张荣桥是重点单位或重点任务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曾任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民用)重大科技项目工程总设计师。现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袁荒教授做了论坛的第四个报告――《航空发动机及固体力学研究》,他介绍了航空发动机转子零件设计的流程及固体力学研究的基础,并以损伤容限为例介绍了航空发动机中的固体力学研究。
袁荒教授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资格博士。他曾任德国MTU航空发动机公司高级工程师;德国Wuppertal大学机械系工程力学主任、终身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机械结构疲劳强度设计研究和工程应用,任中航工业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首席专家、副总设计师。
航院十年纪念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吴丹青主持,特邀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金仲和及副院长黄志龙主持。航空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先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张荣桥研究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袁荒教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测总体部耿言部长,西安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李跃明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教授,原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浙江大学重点单位或重点任务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子辰教授,原学校党委副书记、学校发展委员会主席王玉芝教授,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先生以及校友代表、学院退休教师、师生代表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撰 稿/高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