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防风国,地裂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干巷画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
―清・洪�N《下渚湖》
五月十七日,航空航天学院老师们在学院工会的组织下,前往德清下渚湖游玩。下渚湖,古称防风湖。中心湖区达1890亩,比西湖略小,湿地面积5平方公里。北依防风山,水源之一的余英溪汇入东苕溪,属南太湖水系,很久以前,古运河曾从中穿境而过。
我们游玩的第一站是建立于防风山的防风古国文化园。传说远古防风王曾助大禹治水,功高盖主;后大禹会盟于会稽,防风王因治水错过会期,被大禹借故处死,遂成华夏第一冤案。怀想着传说从六合广场进入文化园景区,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颗千年古樟,华盖参天,六根粗壮的树杆苍老虬劲,人称“六合樟”,正合古人天地四方为“六合”的宇宙观。“古国探秘区”是上防风山必经之地,4000多年前防风古国的勇士们设置的陷阱、暗堡、深堑比比皆是,迷宫古道的一些石块还留有明显的战火烧炙痕迹。再往上走,便是防风氏族人的生活区,从沿路而建茅草盖顶的小木屋,可想象防风古国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巨大岩壁上的神秘岩画,共有8个图像文字,虽然历经数千年风雨,但还是十分清晰。据称这幅岩画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清晨,一个朱姓部落的一群人,决定出去打猎,当到达一个“石”的地方时,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是非常难得的猎物,族人们立即张开网,一些人去把老虎引到陷阱内,经过一番激烈地搏斗后,终于抓住了老虎。为了纪念这个重大事件,族人们在巨大的崖壁上刻下了这些文字图像。要参出这些自然需要足够的想象力,我们这些“求是”人大都将信将疑,一笑而过。
依山而上,有众多的石洞石屋,有的非常古老,被烟火熏得漆黑,可能是防风氏族人最早的居所,但是洞内十分潮湿,并不适合人居住。据导游说,古国等级森严,住的越高地位越显赫,猜想可能部分原因是地势高处通风干燥条件较好吧。在高处一岩石坳里,有一防风坛,传说是当年防风王居住和议事的地方。那巨大的王座,足以佐证防风王是个身高超常的神人,而前面的四个大臣座位,已显示部落社会后期王道的尊严。
一边感慨着,我们穿过防风隧道,走马观花般地过了神秘的指痕崖、蝙蝠涧、白龙潭,忽然豁然开朗来到防风山顶。站在祭天台上,可极目远眺,一边是杭宁高速公路那川流不息的车流,一边是湖泊遍布的下渚湖湿地,此处是神话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
在“古国渔村”美餐一顿之后,我们坐上游艇驶进了下渚湖。船码头设在碧绿的河湾里,狭长的河湾像一支低调的序曲。水路渐宽,熟悉的水乡河港,船过浪涌,没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窄窄的河口,水里隐现着一排齐整的竹篱,是养殖户的鱼寮。船上电瓶发动机的声音嘎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的呼吸,船身无言地滑过竹篱,水面静寂无声。船声复起,在水上划出长长的弯曲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了。这就是被当地人通常称为“漾”的湖泊,也是下渚湖的主体。望得见东北角的湖岸边,两座葱郁的小山,名为和尚山和道观山,中间以细长的扁担山相连。传说夏禹时代防风氏治水,因挑土的扁担断裂,由洒落的土疙瘩变成。山不高,满山苍翠的乌桕树,镶嵌着星星点点的白。白色鲜活,时而闪动,一片片绕着绿山升腾盘旋。导游说,那山间的星星白点,是一群群硕大的鹭鸟,顿时引来一片惊叹。
船慢慢驶入形如迷宫般的湿地水域,眼前是一条隐没于高草中的丝绸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的湿漉漉的树根。水道如巷,一个弯连着一个弯,眼见得船头抵住了前面土墩,已是“山穷水尽”了,船尾一摆,迎面陡然一道闪亮的水色,长巷又朝着芦苇深处延伸而去。两岸是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芦荻和苇丛,散发出潮湿的草叶气息。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还有并肩缠绵的情侣松),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防风古国桀骜不驯的骨气。
船停于湖心一处建有竹楼茶屋的小岛,我们下岛来到那亭榭的一隅,围着四方桌,就着长板凳坐下。工会细心地准备了瓜子蜜饯。我们一边品着当地乡味儿醇厚的烘豆茶,一边漫漫地聊着。小孩儿们四处嬉戏着,钓龙虾,剥菱根,对乡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沉醉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一样的怡然自得!